三十年前,打越戰的美國阿兵哥到越南放炸彈,來台灣逛大街,
在民主與共產壁壘分明的年代,越共是理所當然的是台灣的仇人。
三十年後,「仇人們」的女兒遠嫁台灣,越南新娘成為台灣之子的母親,
河粉與魚露傳入了,但文化和歷史的連結呢?

其實,越南與中華文化有很深的關係,他們祭孔子、拜關公、信風水,
結婚要合八字和台灣一樣過農曆年。當我們走進河內鎮國寺,
不解地看著當地人祭拜草帽和斗笠時,才知道農曆七月也是越南人感懷逝者的月份,
草帽代表男性祖先,斗笠則是女性祖先的象徵,
而河邊的冥紙獻給水中的先人,路上的香煙裊裊,同於台灣的中元節。
從海島來的學者與學生,在異鄉找尋文化的同與不同:
於華人移民建造的古鎮會安,想起鹿港;
也在看見順化啟定皇陵內的剪黏裝飾後,遙想台南金唐殿-何金龍匠師的剪黏藝術。
走進越南古城,我們在悸動中,捕捉感動。


一人一塊美金,搭船遊河一小時。
在會安Thu Bon河上看見夕陽,並且遇到專業的觀光漁人夫婦,
這邊船夫大喊:「1、2、3」,那邊開始撒網讓我們拍攝取景,
原來是套好的劇情。
「That’s very nice.」像是船夫的口頭禪,不斷提
醒我們快點拍照啊。




踏出國門,以開放的心胸接觸每塊土地的文化,用雙腳實地踏過古城的泥土,
眼見雜草叢生在半倒的紅磚建築上,才會發出對於王朝、對於歷史的唏噓;
實地走進會安鎮上Thu Bon河旁活絡的魚市場,才算嗅到了老鎮的氣味﹔
跳上田埂,與戴著斗笠於水田中插秧的農人微笑招手,
或是看著牧童使勁地拉著牛隻,興奮地大喊:「哇!有牛!」
這群六、七年級的台灣學生,在異國的空氣中,在汗水溼透衣裳的步行中,
看見蔚藍的天空下的會安古鎮,看見颱風侵逼近狂雨的下龍灣,
看見艷陽下幾乎被烤熟的美山紅磚塔廟…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ebergfish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