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在網路上看到北投溫泉博物館「注水入池」的新聞,
突然很想重返這座昔日東南亞最大的美麗溫泉浴場,
就因為當年接下北投歷史巡禮的專題,
就因為這棟和洋混搭的磚木建築兼有的浪漫與荒圮,讓人著迷,
我才被眾多古厝老房召喚,緩緩地踏進所謂古蹟的世界,
那麼,就算她是我的起點吧,縱然沒有地緣關係,也非研究命題,
永遠就是個遊人過客,但每次踏進浴場空間,陽光自彩繪玻璃漫灑透入,
都會浮現某種穿越時光的凝視,原來,也一百年了。
其實,我想說的不是這個,溫泉博物館的故事沒辦法在一個夜深人靜說完。
倒是因為重訪的動念,意外發現了一處山徑上的塔廟。
我起了一個頭,玉亭馬上啟動古蹟訪查APP,瞬間就排好了今天的北投行程。
(真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旅伴)
其中一個調查點的名字有點長,睡前一瞄,完全沒注意到,
是以沒想到機車爬上奇岩狹小的陡坡山路之後,要找的是中和禪寺,
原來要找的也不是中和禪寺,是寺後方沿石階上去的一處小山坳,
這一座2006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的章嘉活佛舍利塔。
好像一個轉身,到了西藏。
興建於1960年代,供奉章嘉活佛舍利,台灣少見的藏式佛塔造型,
從塔頂沿伸至四周樹林,掛滿鮮豔五色旗,宛若結界。
自稱廟公的李先生熱心且滔滔不絕地講述燃燈功德、果報神蹟與自身的夢境奇遇,
他在此守護八年,獻香供花點燈兼灑掃、植樹、填土,並加固石壁及石階,
日前大雨,周遭還發生土坡坍方的情況,此時還可見新填的紅土、新植的樹苗,
仍然鬆軟的土,脆弱尚需支撐的樹,
以及一盞盞火光搖曳的燭台與粗厚的大香,說明了一切,
人得先有情,建物才有意義。
人與神,向來是相互依存的。
他一邊耳提面命,提醒我們要記得繞塔,
一邊翻箱倒櫃,找出好幾本佛書和咒文貼紙,送給我們一人一疊。
咦,我們什麼香燭花果都沒帶耶!
下次吧!下次帶蠟燭來就可以了。
我想起多年前,也是滔滔不絕且談興盎然的慈生宮執事,
那阿伯搬出一本超大開本的經書,打算用一下午跟我開槓的神農大帝生平,
我忘記聽他講了多久,多年以後才發現,自家對面的大廟,正是主祀神農大帝。
一切都是因緣吧!
我又遇到象了呢。